王阳明何以穿越550年
550年后念阳明,念什么?
提到王阳明,有人称他为“整个明朝最牛的男人”;也有一种说法,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,一个是孔子,一个是王阳明,半个是曾国藩。
从“五溺”少年到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“真三不朽”圣人,从一心执着于“格物致知”到开创“知行合一”“致良知”宏大心学境界的旷世大儒,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到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“明代第一奇人”,500多年来,阳明先生不但收获了无数粉丝,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更是被一代又一代人孜孜追寻、细细体悟。
那么,阳明其人是如何炼成的,阳明心学又有何高明之处,它对当下中国和世界,又具有怎样的新启蒙价值?
今天,世界阳明学大会在阳明故里余姚和绍兴举办,借着这场重头戏,我们再聊聊王阳明。
先说王阳明的一生,不到60年,但绝对是高开高打、跌宕起伏。
早年的王阳明可以说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父亲是个状元,家境殷实的王阳明爱好广泛,“初溺于任侠之习,再溺于骑射之习,三溺于辞章之习,四溺于神仙之习,五溺于佛氏之习”。
少年时候的他就“豪迈不羁”,“每潜出与群儿戏”,翘课以后,自己“制大小旗”,“居中调度,左旋右旋,略如战阵之势”,指挥“群儿”。
12岁时,王阳明就确立了以“读书做圣人”为“人生第一等事”的志向。15岁时,出游居庸关,在关外“逐胡儿骑射,胡人不敢犯”。16岁时,他践行“偶像”朱熹关于“格物致知”的论述,用了七天七夜去“格竹子”,结果一病不起,开始怀疑通往“圣人”境界的坦途。
中青年的王阳明走入人生低谷。
35岁时,他因为上书得罪了大太监刘瑾,遭受廷杖之刑,又被贬谪为龙场驿丞。恶劣的自然环境、极度的物资匮乏、上级官员的凌辱,如此等等,生死之间几乎命悬一线,把王阳明逼到了生命的绝境。
但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,王阳明实现了“绝地重生”,完成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,这就是所谓的“龙场悟道”。
壮年的王阳明又开启了开挂的人生。
45岁的王阳明官至省部级,在抵达赣州之后,旋即投入调查研究工作,打出了“漳南之役”“横水桶冈之役”“浰头之役”等几场战役,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,彻底清除了四省边界广大地区的匪患。他还“以万余乌合之兵,而破强寇十万之众”,以各种离间、攻心、实战之策,平定宁王朱宸濠谋反,活捉朱宸濠。
要知道,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,不过40天;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,不过10天。这可以说是创造了军事奇迹!
晚年王阳明回归故里讲学。
那时,四方学者“裹粮而来”,只为听得阳明一席话。搞得绍兴不仅旅馆、寺庙,甚至阳明家周围所有可以住人的地方都住满了。而且常常一个房间里有数十个人合食,晚上没有地方睡觉就“更相就帟”,彼此也不嫌吵,“歌声彻昏旦”。
人,因思想而伟大。
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“圣人”,其伟大之处就在于“阳明心学”。
什么是“阳明心学”?我们可以把这个思想内核剖开来看一看。
阳明心学,顾名思义,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“心”:继承中国孔孟儒学传统,注重发挥“心”的主体性、能动性。主要包括“心即理”“知行合一”和“致良知”三大组成部分。
“心即理”,就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心,不仅仅是经验生活中有认知功能的心,更是能在伦理社会生活中知善知恶的道德心。
这是承接于孟子说的人人皆有的仁、义、礼、智四端之心的道德本心。这个“心”的发用,就是见到小孩子掉到井里就会自然伸手去拉,不会想着去向小孩爸妈要好处。
“理”就是“天理”,一般人遭遇不公平对待的时候,总会说“还有没有天理,还有没有王法”。“心即理”的“理”就是这个“天理”。
王阳明认为世人超脱了对于色、财等私欲诱惑的道德心,可以实现与“天理”相贯通,达到天理流行的境界。
“知行合一”就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道德是非的认知,都知道要孝顺父母、要遵纪守法,不能偷鸡摸狗、为非作歹。
王阳明认为,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,不遵纪守法,就是“不知”。所以在他看来,真正有道德的人,是知行合一的,知道什么该做就去做,什么不该做就坚决不做。
他说: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做人不能傻傻的不知而行,也不能傻傻的知而不行,真正有成就的人,都是即知且行、知行合一的。
“致良知”是王阳明一生学说的归宿,是他思想的精华,也是“心即理”与“知行合一”观点的升华。
王阳明认为,“良知”每个人都有,是人之为人的根本。有的人骂人会说“你还有没有良知”,再坏的人也不会承认没有良知。这就是阳明“良知”的力量。
“良知”是每个人在生活中能够随时知是知非的道德判断心,小偷有,大盗也有。只是小偷大盗因为欲望把这个“良知”给遮住了。
阳明说,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。“破心中贼”,就是要“致良知”,要把良知呈现出来,从各种私欲中拯救出来,让“良知”主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题阳明别洞三首卷 局部 图源:美术报
今天,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为什么总会想到王阳明?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,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。
王阳明的思想深入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,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同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内在的契合性, 因此,后人总能“常学常新”。
在阳明看来,“满街都是圣人”“人人皆可为圣贤”。我们也常说“英雄来自人民,平凡铸就伟大”。不同于“美国队长”的超凡能力,在中国文化里,伟大的人格总有相似之处,模范总是可学的。
在阳明看来,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。我们也常说,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“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”。在中国文化里,理论总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,伟大的思想一定不是“玻璃杯里的风暴”。
在阳明看来,“尔那一点良知,是尔自家的准则。尔意念着处,他是便知是,非便知非,更瞒他一些不得”。我们常说的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,正是同理。在中国文化里,任何一个人的良知都是完整无缺的,良知一定要战胜物欲。
最近,很多人问我们哪里可以购买新书
点击下方图片,即可入手新书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
往 期 精 彩 内 容